這是以前曾參與過的問題,像是申論題寫出個人的想法!

整篇的發問和回答都很不錯,今日回顧的時候還是很有感覺~

尤其在現今網路世代,得到資訊消息的速度很快,但思考的時間卻縮短很多

還沒在腦中轉幾圈,就已經從手上嘴上帶出意見。

所以把這文留在這裡,算是提醒自己和他人思考上有過的交集!


 
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10020501290

 

1111  

先和大家道個歉
因為自知這種問題很…有爭議
不想被人知道個人資料甚至以站內信攻擊
所以另花十點匿名~

但是這就像拿看著一種任何的物體般
不管怎麼看,都不可能一眼就看見全部的面
各有各著眼的落點,看事的角度,甚至是個人人生的經驗或修為
現在覺得不對的事,未來五年、十年呢?
以前覺得對的事,推翻所有人而去做之後,現在又覺得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受東方思想長大的人都知一句話:為善不欲人知
也就是默默的做著好事就好,不要說出來~

為了鼓勵人心做多做善事,所以有句話說:好人有好報
原先的意思是要讓大家知道,想要有好的果就要種下好的因

不論是什麼樣的說法,就是希望人可以多做好事、多行善


可是…………

什麼才是做好事的正確心態?

人之所以為人,而非直接就當佛當菩薩,不就是因為人都有私心嗎?


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,當你看見一個陌生人向你討錢時,你會願意拿錢給他是為什麼?分出以下幾種情況:
1  於心不忍,看了自己心裡不舒服
2  自己窮過,像看到以前的自己
3  根本不可能拿錢給他,免得他習慣
4  因為週遭很多人,不給不好意思

若真要區分出什麼是真的善,會選哪一種呢?


1 自己不忍心或是看了不舒服而伸手幫忙。那其實還是為了自己不是?想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,而非視而不見,讓自己心裡一直卡著像做了壞事般!

2 像看見以前自己也曾有過的不順遂。看似是種同理心,但在某部份來說也像是幫助了以前的自己,若以前自己沒窮過還能體會嗎?

3  為什麼要平白的幫助一位有手有腳的人?會落到這樣的地步也是有他的道理,若現在一時幫了他,以後習慣和人討錢,那是幫還是害?而且有錢後是買酒或是真的幫助他也不知道~。

4  在意週遭的眼光才如此。感覺上這好像沒什麼善的成份吧!不過對於那需要幫助的人,他的確受到了幫助,對他而言這就是好事!


並不是說大家都這樣想啦,我只是舉例
因為有時候自己在做好事時,只會想著自己是在"做好事"
但當看待別人"做好事"時,卻又會把重點放在心態上,而這點總是很難說得清。

而現在想問的就是這很難說得清的""心態""上~~~

在知識+很久了,發現一種現象
對於某些人發問問題上,總會在心態的部份受到批判 (不是指人,而是問題)
用批判來說真的是不誇張,這也才會延伸出現我的問題

比方說:

捐錢之後要拿收據報稅
捐血後的贈品或獎狀、表揚等

佛教的教義上,都是要求人以平常心多做好事,若做了好事就不要掛記著之類…

可是就像我前面寫的,人並不是菩薩、聖人,若是陌生人也就算了,但是若是幫了個認識的,就算真的不要回報,但也希望別當成理所當然或是連個謝字都沒有對吧?!

我在這指的並不是說,做了什麼好事後要大肆宣傳那樣而被人批評,而是:
問了捐錢收據的,就會有人回:到底是要做好事,還是要貪那退稅啊?
若是捐血後獎狀、表揚的,就有人說:自己捐了幾十次,獎狀表揚的都沒放在心上,貪獎狀表揚贈品,血這麼黑也敢捐?!

上面寫的都是真的有看過,回應的方式就是這樣 (先聲明,我沒問過這樣的問題)
我個人的想法:不論是何種心態,但好事就是好事,並不會因為要了收據退了稅後,這捐出的錢就變垃圾。也不會因為你拿了獎狀後,這血就變成廢物!

可是"為善不欲人知",若變成"為善被人知",好像就成為十惡不赦或是罪大惡極。

不曉得會這樣批判的人的心態是什麼
或許是因為覺得站在"正義"的一方,所以看到"邪惡"的人,會想清除掉
也可能是一種"善意",想告知大家不要當"人",要像個"菩薩"般……只是那樣的說法…錯上加錯並不會變成是
(這段是亂猜的啦~亂寫的)

所以…
為什麼現在做好事好像變成一種錯事?
還是因為現在的人習慣批評(指好事),而不批評的人卻又無聲?

再舉個例子
前二天捐血中心有活動,新聞都有在報捐血送牛排
當然又有人說到底是為捐血還是為吃免錢的?為了牛排別到時有報應~之類的話

只是…會覺得,為什麼有了個誘因後,原先的本意就會被忽視掉,那些批判的話語有存在的必要嗎?


  • 2010-02-08 02:45:08 補充

    先謝謝大家願意提供自己的想法,能和別人的想法一起激盪,感覺還挺有趣的~

  • 2010-02-19 02:21:05 補充

    TO:豬鹿蝶
    好吧,我承認~我真的很容易想太多,尤其是別人的眼光,常自己先行假設別人的想法,結果到最後總是綁手綁腳…擔心東擔心西。
    偶爾,只有遇到事情的那一瞬間,啥也沒想的話才有可能在衝動下去幫人…多想個三秒就覺得失去時機,做了別人會不會覺得很奇怪…之類。老實說,我快被自己這種個性煩死了!

  • 2010-02-19 02:33:59 補充

    TO:波
    雖然看起來有點鬼打牆,但大意是知道。
    但我覺得那是種人的理想,放下心中的執得到心中的平靜…除非前世是得道高僧,不然再怎麼樣也可能要到七老八十,或許都已經快說再見了,都不一定能修到這樣的境界!說來可悲,但人不就是這樣,總要先擁有執後,才能擁有放下。不過能不受他人影響,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學習的!

  • 2010-02-19 02:37:35 補充

    TO:放心一百
    不好意思,有點看不懂你的意思。知道是用看醫生做舉例,不過……呃……

  • 2010-02-19 02:48:48 補充

    TO:黃黃
    ""批評別人很爽.可以忘卻自我的缺點., 批評到名人.當場感覺自己是聖人""
    哇,寫得好有感覺啊!
    有時候真的搞不懂,這些八卦到底和說者有什麼關係啊?誰大肚子進豪宅、是不是清白之身、說話甜也成八卦…這些事到底有什麼必要一直圍繞在嘴上呢???每個評論的人都好像和他們有多深的交情似的,真的假的也不影響我們自己什麼……聽得我好累~~

  • 2010-02-19 02:55:48 補充

    TO:阿順伯
    謝謝你喜歡這問題~~~
    是啊,我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 會忘卻稱讚,而放大批評,也就是俗稱的鑽牛角尖
    稱讚會覺得是表面、客氣話,批評會認為是真心的好意或惡意…不過這都是自己的解釋…
    雖然知道很多都是自己在想,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所以現在其實有點怕和人相處!

  • 2010-02-19 02:58:16 補充

    TO:保羅
    呃…我對聖經沒什麼接觸,是不是還有前幾段沒有?感覺好像少了前情提要…(聖經我不熟)

  • 2010-02-19 03:17:28 補充

    TO:Jane
    前面的那段話,讓我想到…我滿喜歡去廟裡拜拜算是求安心,有時覺得今天這個人求這,明天那個人求這,神明還真忙~之後又想:可是總是有限度吧,幫了這人那其他很多人怎麼辦?又想:就算今天幫了某人,但最後的結果是不好的,那原來的幫卻成了壞的因子之一…。所以我腦袋的最後結論是:神明只能旁觀一切 ~ (老實說,現在我不太確定為何會打這一段來…只是想到就打)
    ""心的量大小不等,還有也要看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結果不同才能知道用那一個心。""
    我很喜歡這段,也提醒自己對任何事都不能太過武斷~~~

  • 2010-02-19 03:22:24 補充

    TO:Jane
    說個提外話
    看到你的內容寫法,讓我很想坐正聽老師講話。因為寫的很有條理,而且就像是在解惑的同時,又丟出一些再思考的東西~~~

  • 2010-02-19 03:28:03 補充

    TO:靜
    這個寓言故事,小時候就在圖書館看過童話故事集了~
    莫非…我已經走向那對呆父子的後路了嗎???(驚驚~)
    "自己心念不用起任何作用..就不與其相對應" 
    ……我…常在心念該有作用時變呆子,不該作用時變天才……一事無成是我現在最怕的事~

  • 2010-02-19 03:39:12 補充

    TO:神遊
    嗯,這應該是心理學的內容吧!有機會再去圖書館找相關的書來研究一下自己的心理…
    剛突然想到,利已利他雖不衝突,但可以再分出理智(現實)與情感(道德)方面,就像:利己的人在現實並無不對,但在道德上就會有所不合。(比方說商人現實的利益考量和內心的爭扎 <這樣比喻對嗎?>)
    不過不同人不同事,也不是通通一概而論啦……只是突然想到而寫~~~

  • 2010-02-19 03:41:59 補充

    TO:阿茂
    說得沒錯!要求別人是很簡單,但自己想太多就很累…這是我打了這麼多字後的感想~

  • 2010-02-19 03:55:02 補充

    再一次謝謝大家的回應,因為大家寫的都很好,讓我不好意思沒回應就把問題告一段落,邊看也邊有一些心得,雖然非一時半刻就能融會貫通,不過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想法想表達……這也就是為什麼問題已被我牽這麼長了,還堅持一一回覆~~~
    在意見的就不好意思了,我都有看過了…只是…打字累壞了,只好對不起你們了~~~

    大家新年快樂囉~~~^^~~~

 

 

最佳解答

回答者: 豬鹿蝶 ( 初學者 3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05 04:58:07

 

 

 

我想做好事只是一種出自於內心的「衝動」,說八股一點就是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」,說明白一點就是「爽」,或是「自己看不下去」....

我媽媽經營素食攤位,很多出家師父尼姑會來找我媽買板豆腐,可能因為我媽都不收錢吧!看在眼裡,以及旁聽側敲之下發現,和尚廟也好,尼姑庵也好,都有人與人之間的糾紛,也有學長學弟制度,這樣無謂地幫助他們有意義嗎?翻個念頭想想,反正我媽「高興」就好,管它的.....

你說的「捐血吃牛排」,最近鬧血荒我想不是大家都知道,因此這樣的活動想必是經營牛排業者提供的「善行」,動機我們就不管他,重要的是解決血荒,而您剛剛說「或許會有人說,捐血是為了牛排....到時會有報應」,挖勒,其實會捐血的人就是固定那些族群,沒捐過血的可能會為了這個誘因去捐血,而結果是讓血庫充足無虞,您再翻個念頭想想,那些「多事者」,也就是說那些風流話的人,無形當中影響別人捐血的念頭,誰善誰惡,這個都很容易評斷。最重要的是,您怎麼知道這個消息?一定是媒體吧!媒體把一個單純的捐血活動弄得如此「有目的的善行」。

我只能說,造孽的是媒體記者而不管是否因為一客牛排才來捐血的,都是善者,同樣翻個念頭想想,人家「爽」就好,反正也不是壞事。

我在兩個月之前,某天上班時親自看見一樁車禍,一個五十多歲的婦人搖搖晃晃地撞上一位載兩個小孩的年輕媽媽,明顯的是年輕媽媽要轉進巷子裡所造成的違規。長話短說了,那是在我50公尺前方的車禍,當時我也快遲到了,經過之前內心已經交戰十幾次,「停下來會遲到吧....干,就這樣走了是不是人啊.......管它的,反正路人很多.......」,最後我決定車子靠右,先把壓在機車下的年輕媽媽還有小孩抱出來,然後拿出機車上的雨衣蓋在那名50多歲的婦人,遠遠看到一個旁觀的路人,我手勢指出請他打電話,後來圍觀幫忙的人多了,我看了一下時間,真的快遲到了,馬上騎車閃人。

事後我得到的結果是,我損失了一件雨衣,沒辦法,那天有冷鋒來,然後啥都沒有,不過我確認如果當天沒有停下來,我會連續幾天睡不著,反正「爽」就好。

我不知道您對於善事這方面考慮的方向在哪裡,我是南部鄉下人,說話很直,您的問題出在「想太多」,也就是在想「別人會怎麼說」或是「有意義嗎?」,而完全把自己內心的正義感放在一旁。

說實在的,我們家的媒體每天報導的都是冰山一角,記者的言論也相當主觀,看新聞看重點就好。每天發生的搶案很多,好人好事也很多啊!看不慣的事情,別猶豫馬上出手吧,我也不指望以後上天堂,去那邊幹麻?那邊有啥好玩的啊?我很粗曠,不喜歡粗俗的禮節。還有,如果真的有捐血吃牛排我會去,促進新陳代謝阿,還可享受牛排,管他人說啥啊......

 

參考資料我相信我就是我
 
 

其他回答 (9):

001
回答者:  ( 初學者 5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05 07:25:02

 

如果菩薩有為菩薩的[善],抱歉!那不是菩薩.因為有名執的菩薩即非菩薩.何況[佛]?佛還認眾生為佛吶!為不為善何須要[為何].若須[為何]善亦非善.
也許是我高調了,但是他人善與惡何以在我們內心起波瀾?或許如您所提的[正義],卻也是自我[是非]的認執.佛法教義是真理,但是道理可以匡正自己,卻無法用來指正他人.您有正義的熱心.是善,若能不受外界形色染著,更是上善.那天!無心為善近於至善了.
動心,止心是修養事.心量的幅度能到那裡?行事格局也跟著多廣.他人的善與非善希望就此消失於您心.依佛教義好自修持.[佛]是對他人修持成就的尊稱,如[釋迦牟尼佛].但是佛並不自稱是[佛].因無名位想,如為善無善名想.一切本自然.一切本乎心.否則[偽善]非真善.

 

 

002
回答者: 放心一百 ( 初學者 2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05 09:04:32

 

 

 

表揚善惡?不是很好>>>但是你們既然提出問題
善惡是存在問題裡面>>>當然要有受到批評與實際錯誤的揭示
如果有病>>>求醫?醫生不敢説出你的壞習慣致病影響嚴重
他要求改善習慣都不行>>>那!____你還找醫生治病?____就別治病啦
浪費醫生的好心與用心>>>你____不變成找麻煩____惹事生非找渣的壞人
提問題的目的是求解疑惑_____不是幹架吵吵鬧鬧
偶而開玩笑鬆懈心情>>>也無妨別介意
批評就是指教>>>別點到癥結會痛____就發飆
那就移除問題>>>別提問問題啦____禁止發問就沒事端
  • 2010-02-05 09:25:45 補充

    善惡的表揚本身就是事端!!!>>>我曾和老師父接觸此類問題
    就發現凡事都可做為不可説!>>>所以廟侍裡嚴禁批評説誑語
    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鬼神>>>鬼神就是善惡的化身
    揭示善惡其實就不能做的事>>>但是善巧解惑
    如何來進行?>>>不可説>>>之下
    只有好好深入經藏啦_______除煩惱別去干涉別人

 

003
回答者: 黃黃 ( 實習生 5 級 )
擅長領域: 佛教 | 超自然
回答時間: 2010-02-06 21:42:27

 

 

 

 

真的在做事的人.沒時間批評別人. 會批評的人.往往是沒在做事的人

道德是自我省思的鏡子.而非鞭策他人的教條.

批評別人真的很爽.可以忘卻自我的缺點.

如果批評到的是名人那更棒.當場感覺自己是聖人

 

 

 

004

 

回答者: 阿順伯 ( 初學者 5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07 09:26:57

 

 

 

哈哈~

我好喜歡這個問題,

我也常常在思考~

當你做好事,是為了讓你自己被誇獎~還是什麼的!

這有符合~做好事不為人知的這句話嗎??

其實~大可不必想那麼多~

我先說一下~我對這事情的見解:

今天~可以做到為善純粹只是為了利益別人~

自己不求回報,是最上上上上等的~我認為只要是人,不可能!

所以~善有善報這就有利用人們希望自己未來可以好一點的心態~

去鼓勵大家做善事~這未嘗不好,就像~你今天知道,讀書是為了以後

可以有多點知識~賺多一點錢~所以,你會努力的讀書[大部分人的心態,如果

是很愛讀書的,有別的思維]一樣的意思~

而你說的~好事,在別人眼中~可能是壞事:

只能說~你覺得是什麼,就是什麼

每個人對每件事情的看法,切入角度~都不一樣~

所以~有很多角度可以讓別人罵~

但,也有很多角度可以讓別人稱讚~

所以~如果你只是一昧聽到別人的批評~

可能還需要再學習吧!因為這是無可避免的~

好歹~這世界也有12星座~12生肖~

最少最少也有144種想法~

所以你至少也要聽到144種人的聲音之後~

才可以去做最最最最基本的判斷~

喝喝~

所以總結!

做事情,你覺得是壞事~就不要去做~

你覺得不錯~就去做~

因為~你不知道,你今天做的這件事情

在別人眼裡的看法是則樣

我個人覺得~這也沒什麼爭論~

有爭論~那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罷了!
參考資料:自己對心理學方面的研究
 
 
005
回答者: 保羅 ( 初學者 5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07 20:49:05

 

 

可 3:4 又問眾人說:「在安息日行善行惡,救命害命,哪樣是可以的呢?」他們都不作聲。 
可 14:7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;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 
路 6:9 耶穌對他們說:「我問你們,在安息日行善行惡,救命害命,哪樣是可以的呢?」 
約 5:29 行善的,復活得生;作惡的,復活定罪。

 

 

006

 

回答者: jane ( 初學者 2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11 20:51:08

 

 

 

還蠻喜歡你這個問題的

做好事是一種壞事嗎?!的確,表面的善惡很難定論

有人做好事是為了贏得美名,為了其他因素,你說他做好事,是幫助了其他人,但他自己卻沒有得到究竟的幫助,因為增長了他的浮華之心。有一天,環境變了,也許他會抱怨當初做了多少好事,或為何老天沒耳...什麼的。

有人做好事雖不求回報,但是不分辨當作與不當作,結果可能增長別人的惡,最後那個惡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大家。雖不求回報是好的,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善行所為的願他人更善的果。

善有善報不僅是勸人行善,若真懂的行善,善有善報是真實不虛。若對善有誤解,善有善報也許是有問題的。

很多時候,為了鼓勵大家行善,有一些行善的措施,其實沒什麼好不好,而是要看當下時代背景,還有要引導的方向

如果引導的方向不是行善本身,而是為了行善背後的「利益心」,那麼這種善是邪的。如果方向是為了引導行善本身的「利他心」,發出真正想行善的想法意願,那麼這種善對所有人來說是好的。有沒有獎勵不是重點,有沒有心才是重點。引發一個善良的社會風俗,什麼制度應訂?什麼制度應捨?要配合時代及參與者的心態。

了凡四訓舉了一個例子:子貢和子路救人,子貢為善拒絶求回報,子路為善後收下回報,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及人心上,孔子讚子路之收回報。其實子貢和子路的行善都沒有是否有回報之下的行為,也就是純淨的善心;而事後子貢拒收回報,子路收下回報,這是配合個人的環境,而子貢是有錢人,子路是普通人,那個社會時代,像子貢條件的環境是極少數人,子路條件的環境是多數人,所以子路方式較適用在普遍一般大眾上,如此而已。一個制度要適用所有人較難,也較複雜;但能先讓大多數人適用比較重要。

版大提出行施的四種心
1  於心不忍,看了自己心裡不舒服
2  自己窮過,像看到以前的自己
3  根本不可能拿錢給他,免得他習慣
4  因為週遭很多人,不給不好意思

很多時候,行善要先衡量的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以上四種想法除第四點不太像做好事,其他都是善心的表現。但心的量大小不等,還有也要看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結果不同才能知道用那一個心。

行善只要不做比較,不在乎其他外在的因素,獨立判斷,本分?責任?是非。由自己的能力所及,不計後果的當行所當行,不會有後悔,不會有所求,不要管他有贈品無贈品,不要管他有無獎狀(牌),不要管他其他利益(收據節稅,人知不知),只管當行所當行即是。

我們要勸人行善,誘因(是方便)很重要,而誘因的引導方向(智慧)更是重要。有方便、有智慧,知本末,知終始。

感謝版大提出的討論問題。

 

 

007

 

回答者:  ( 實習生 5 級 )
擅長領域: 夫妻 | 親子
回答時間: 2010-02-12 15:38:31

 

 

 

 

 

所以說嘍~~做一件事時就單純以事情來說就好...知道在做<符合>的事就行..捐錢就捐錢...捐血就捐血...自己心念不用起任何作用..就不與其相對應..
見您提問...反倒與一喻意雷同.....在此與您一同分享:話說以前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往市集趕去...沿路有人說其父子笨不懂以驢代步...父得知則兩人皆共同騎之..沿路又有人言之..其父子無愛護動物之心..其驢瘦弱怎堪兩人重量..父得知則令子獨騎.自己則徒步沿途牽之~沿路又有人批評其子不孝.不懂敬老..其父得知又改為自己上坐..其子牽之...不久又有人言之其父不懂護幼..盡使得其子徒步牽之......就這麼折騰下..無人得其利~~~呵呵呵....
末學以為...凡事無法盡得人意..但求無愧我心..做最適合當下該做的事即可..以免一事無成...嘻嘻.....^^    共勉之~~
參考資料:自己淺說
 
008
回答者: 神遊 ( 初學者 4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18 00:15:33

 

 

 

因為,人,對於指出他人「不一致」的地方特別有興趣 。在「利他行為」的案例裡面,特別指責其中含有「利己心態」,即為一例。

但正如版主所言,利他和利己並不違背,利己心態並無礙「對他人有實質幫助」這個事實。

 

 

009

 

回答者: 阿茂 ( 初學者 5 級 )
回答時間: 2010-02-18 17:14:40

 

 

 

就某方面來&#039;講.或許對於道德的要求我們是無止無盡的..也或許有時候.自己心安理得就好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簡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